水稻赤枯病是一種生理性病害,吉林省近幾年發生的水稻赤枯病多數是土壤缺鋅和缺鉀而引起的。
①缺鋅型赤枯病,一般秧苗移栽后15—20天開始發生癥狀,先從新葉向外表現褐綠色,逐漸變黃白,葉片中出現小而密集的褐色斑點,嚴重時可擴展到葉鞘和莖,下部老葉下披,易折斷,重者葉片窄小,莖間縮短,葉鞘重疊,不分蘗,生長緩慢,根系老化,新根少。
②缺鉀型赤枯病,一般在水稻分蘗期開始發病,發病期表現植株矮化,葉片暗綠呈青銅色,分蘗后中下部葉片尖端出現褐斑點,組織壞死枯黃,老葉軟下披,心葉挺直,莖易折斷倒伏,重者根系發育不良,呈褐色,也黑根甚至腐爛,葉片干枯。
發病條件:①低洼冷涼、鹽堿地及小井灌溉,土壤通氣不良,土壤缺鋅,易發生缺鋅型赤枯病。
②土壤冷涼,草炭土和草甸土易造成缺鉀型赤枯病。
防治方法:①改良土壤,采用加沙、煤灰渣改善土壤通氣條件,多施用腐熟有機肥料,加強田間管理,淺水灌溉,適當曬田。
②缺鋅土壤,結合施底肥,每公頃施用硫酸鋅100斤,移栽后若發現缺鋅赤枯病現象,用0、2%—0、3%硫酸鋅葉面噴霧。
③缺鉀土壤,每公頃增施150斤硫酸鉀或氯化鉀,如發現有缺鉀赤枯病,葉面噴霧磷酸二氫鉀。
|